一、起源
张氏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唐人林宝《元和氏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那么,青阳是谁,挥在何时任弓正,为何观弧星能发明弓和箭呢?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于此可知,青阳就是玄嚣,他所居之“江水”,东汉应劭注为“古江国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青阳的儿子挥,与古帝颛顼同是黄帝之孙,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所任之“弓正”,是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应在颛顼之时,活动地点也当在颛顼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弓形,1星象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象上弦的弓箭。挥经过许多夜晚观察,从弧星的形状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便以张为氏。张子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认为林宝等人的说法“非命姓氏之义”,而将张氏列入“以字为氏”之类,说:“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这是说,张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晋国大夫解张(即张侯)的子孙以其字为氏,才有了张氏。此说显然有误,因为西周宣王时有位卿士姓张名仲,以孝著称,说明至迟在周宣王以前已有张氏,而春秋晋国的解张,只不过是张仲的后裔而已。对此,《新唐书•宰相世系》有明确记载,该书说:“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生骼。至三卿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张氏仕韩。”
综上所述,张氏形成于古帝颛顼时期,距今约4500年,起源于今河南濮阳,得氏始祖是弓箭的发明者、黄帝之孙挥。
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甲•皇帝后姬氏国》云:“张,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这是说,在挥得张氏之前,已有一位叫张若的人,是黄帝之臣。如此说成立,则张若得氏应在黄帝的都城轩辕之丘,即今河南新郑。但是,张若其人,既未见正史记载,也无姓氏来由,其后亦无世系可考。因此,张氏族人均以张挥为得氏始祖。
此外,据《三国志.魏志》载,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成为大氏;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氏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由改氏、赐氏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由改氏、赐氏形成的张氏,为本已兴旺的张氏又增添了新的属员。
二、播迁
张氏形成后,主要是在其起源地今河南及其附近繁衍发展,后由于任官、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向外播迁,西周时有一支迁入今陕西,春秋时又有一支迁入今山西,在当时的晋国繁衍发展,至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张氏又在韩国发展。韩国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正式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今属河南),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所以,战国时期张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此后,又从河南走向四面八方。
据《新唐书》及南宋邓名世《古今氏氏书辩证》载:张开地任韩信,“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太傅、留文成侯。(良)生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年。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讃、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今四川彭山县东)。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今属湖北)。”“‘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今属河南)。”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抵皆留侯(张良)远裔”,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例如,河东(今陕西永济县西南蒲州镇)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吒子在隋时任何东郡丞,自范阳徙居河东猗氏 ,传四代有张嘉贞,在唐玄宗时任宰相,嘉贞之子延赏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延赏之子弘靖相宪宗,时号“三相张家”;始兴(治所在曲江县,即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传三代有张九龄,唐玄宗时任宰相,天下谓之曲江公;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字文纪,东汉时任广陵太守,曾孙翼,字伯恭,任蜀冀州刺史,子孙自建犍为徙下邦,传至德言,牛策,策生张仁愿,唐中宗时任宰相: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字选公,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显,仁济庐江太守,传七代有张镒,唐德宗时任宰相:清河东城武城(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弟协,生魏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至彝,为北魏待中,随隋末徙魏州昌乐,传四代有张文瓘,唐高宗时任宰相,文瓘第文琮之子张锡,武后及温王时任宰相;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常山景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裔孙张文蔚,唐哀帝时任宰相,张濬于唐昭宗时任宰相:中山(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裔孙张行成,在唐太宗、唐高宗两朝任宰相: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繁水,裔孙张大安,唐高宗时任宰相:汲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张氏,世居平原,裔孙镐,,唐肃宗时任宰相:郑州(今属河南)张氏,裔孙张亮,唐太宗时任宰相: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张氏,出自张耳第15代孙张烈:敦煌(今属甘肃)张氏,为魏金吾将军张恭之后。
从以上记载及一些任务资料可知,张氏在晋代以前己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西、湖北、河北、江苏、四川、甘肃、宁夏、山东、浙江、安徽等地。
张氏自中原迁往福建,始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据《台湾省通知•人民志•氏族篇》载,当时从中原入闽者共有13氏其中第3其即为张氏。不久,福建张氏又迁至广东等地者。唐代,中原张氏又两次入闽:一次是在唐高宗时期,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到福建南平平乱,率领64姓7000名将士,后均留居福建漳州安家落户,其中军职可考的张姓人有:分营将张虎(伯济)、张龙,医士张广达,队正来 (采)、张本仪等。另一次是唐僖宗时期,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第率领27姓5000人入闽,有固始人张睦随从前往,居古田之梅溪,累封梁国公卒葬福州赤塘山;还有固始人张廷齐等兄弟3人随从前往,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多。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于宋末分支广东梅州、蕉岭等地。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再次形成中原人南迁的高潮,除了继续迁往上属地区外,又有迁至今湖南、贵州、云南、上海等省市者;与此同时,还有北迁至今天津、北京、辽宁等省市者,其中也包括许多张姓人。
郑成功治台时期,闽、粤张氏有不少人渡海到台湾,其有文献可考的有同安人张灏,任郑氏兵部职方司部中,其弟张瀛同时入台,后留居;还有郑氏部署张阿春及梅丰人张裕,在台湾开垦。清廷领有台湾后,又有张滥、张茂、张振葛、张达京、张方高、张附春、张启宁、张仲和、张春始、张嗣征、张征扬、张济伯、张楚伯、张春抑、张必荣、张沛世、张治全、张孝思、张国俊、张光彩、张聪、张大满、张卓徽、张启明、张阿吉、张捷、张阿苟、张爽、张寿华、张德正、张秀钦等多人移居台湾。台湾张氏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用张间、长脆、长口、长泽、长冈、长野、长田、安长、长谷川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奉命废除日本姓,才恢复原来的张氏。现在,张氏是台湾第4大姓,约占台湾总人口的5%强。
从清末开始,闽、粤、台张氏有不少人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发展,现主要分布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法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 谢钧祥 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公报》特聘资深姓氏专家,河南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