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江油李白,宋有眉山苏轼,清代可以与之媲美的四川文人是谁?遂宁张问陶(张船山)。 这个非一般的诗坛人物,粉丝遍布全国各地。如果那时候有微博,估计他一出新诗,就会上热搜。顶着“蜀中诗人之冠”“旷代逸才”“一代诗宗”的大名,清代文学家洪亮吉进一步给他补充了“火力”,认为他可以和李太白、苏东坡并美,还说“乾嘉诗坛所有诗人无人能及。” 对于这样一个牛气轰轰的天才,世人多看到的是他在朝野中的功名、诗文上的成就,稍微忽略了他的书法。嗯,恰好是在这个领域,他性格里的放荡不羁与一生的命运沉浮全面显现了出来,而且都落在了白纸黑字的一笔一划里。 年少轻狂:风发意气、畅快淋漓 除了作诗一流,出身书香门第的张船山,写字作画的本领也是一流。因此,江湖人送称号“三绝才子”。 “船山才情横轶,世但称其诗而不知书画俱胜……” ——清·蒋宝龄·《墨林今话》 话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邓石如、钱南园、伊秉绶、扬州八怪等书家群体一统书坛,兴金石考据学,文人墨客纷纷学起了碑、帖。他们有的是碑帖杂糅,有的专研汉碑,有的则深究帖学……那时候的书坛,都是“碑帖”的天下。 行书题朱野云画轴,纸本95.3×23cm,天津博物馆藏 而张船山呢,就是身处在这样一个书法大时代。 与当时众多以楷体为主的书法能人不同,张问陶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居多,大有世人皆爱金石体,独我就爱行草书的架势。 这大概与他风流潇洒的性格有关系。彼时,年少成名的张船山心想:楷体这种严谨严律的字体,怎能符合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气质,还是行云流水的行草比较搭。 张船山: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行书《七绝诗轴》,纸本121.7×36.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最初,张船山给自己找的书法老师是一个叫米芾的宋人。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名列“宋四书家”之一,据说他的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其行书可比肩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宋史·文苑传》 跟着这样的名师学习,本就聪慧过人的张船山自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早期书法作品无不是透着一股风发意气,畅快淋漓的美感。一手行书,怎叫一个棒字了得! 行书读华严经毕诗,114×30cm 工作影响:饱蘸浓墨、用笔沉着 随着年岁渐长,又当了国家干部,性子洒脱的张船山逐渐沉静了下来。他学习其他各派书法的精妙之处,自辟蹊径,创新自己的书法风格。与早期的文笔飞扬不同,此时,他的书法险峻遒劲而又运笔振迅,风神超迈而又通脱开张,通篇饱蘸浓墨、用笔沉着大气。一看就是大师出手! “……书法险劲,书近徐青藤,不经意处,皆有天趣。” ——清·李元度·《张船山先生事略》 行书林影千层五言诗,126×28.5cm 然而,清朝的官场争斗让张船山并不适应,因此在嘉庆十七年,他把老板炒了鱿鱼,捐了家当赈济饥民。随后,他变成一名背包客,看世界去了。 在这段漫游中国的旅途中,他看遍了大好山水,书法风格也再次发生了改变——逐渐趋向中和平淡、通脱自然,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一生心得:作诗写字就是谈情 其实,纵观张船山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不管是作诗还是写字,他都有个特点,那就是谈情。 当然这绝对不是谈情说爱的“情”,而是诗情、书情。 行书诗轴纸本,纵106cm 横42cm,深圳市博物馆藏 “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在他自己所写的《论诗十二绝句》里就曾提到:写诗就要有诗情,诗情是什么?那就是聚时如风雨,散时如轻烟。 同样,写字也是一样。 张船山向来是“写字亦如作诗”的忠实拥趸。主张以诗入书的他,包揽了自己大部分书法作品里的诗文撰写。他相信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书法创作,这样笔墨间才能蕴含情感,才能自带意蕴,这才是书法大道! 行书《七律诗轴》,纸本120×55.5cm,四川省博物院藏 就拿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院的张船山行书轴来说,他自题七言绝句,抒发他已厌倦工作,渴望早日还山的心情—— 五千里外颂神明,曾对乡云想政声。 正凝猪肝来累尹,何期凫鸟忽朝京。 久留冠盖应无术,同话桑麻信有情。 早晚还山随父老,瓦樽拊掌说官清。 这首诗字字独立成行,随意挥洒间见萧闲自得之感,其迭宕之情可谓一览无遗。他的书法中天然带着诗意,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也是才子书法。 张船山的书法因为情感自带意蕴,清末民初的金石文字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对此评论称:“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