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文化

始祖文化

人间张姓天上来!
发布时间:2016-12-17 12:02:43    作者:    点击:16264次    [关闭本页]

 

4.jpg

如今的濮阳县城,保留着一个规矩:每到清明,濮阳县和周边的张姓人,都会到老城拜祭祖坟。过去当地张姓人不知始祖是谁,只认这块“发源地”;如今,人们为张氏得姓始祖挥公建起气派的陵园,每年回来祭拜的张家人也越来越多。

 上古时代,挥公也许不曾想过,张姓一路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姓(约9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7%。主要集中于河南、江苏、山东三省,其中约十分之一居住在河南),子孙更是遍布天下。





5.jpg



一个家族对故土的坚守


 2014年2月底,时任世界张氏总会理事的张兆战在准备资料,再过不久,他就要从濮阳出发,动身去台湾了。3月11日,世界张氏总会要在台湾南投县举办六届二次理事会。 

 聊起张姓,张兆战有“发言权”:从他家族谱上算,他已经是第26代张家人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濮阳县海通乡前康庄村,村里绝大多数都是张姓,他们有个共同的祖先——德公。

 德公是族谱上的第一人,明朝年间中过进士,家中兄弟4个,3个迁往外地,独留长子德公守在家乡,开枝散叶。几百年过去,还是在这块土地上,张家人早巳人丁兴旺,子孙成荫。这些年,山东、山西等省共12个乡的张姓人,陆陆续续到村里找德公后代,寻根亲、续族谱。

 生活在明代的德公并非“原点”。据张兆战说,德公之前,家中就曾有过老族谱,只可惜在明代时被烧毁。多亏德公,族谱才又续了下来。



“天上得来”的姓氏


 关于张姓的起源,得到广泛认同的,就是“挥公说”。 

 从“张”字的构造不难猜出,这个姓氏,一定与“弓箭”有关。但你能想到吗?张姓与天文学也有点关联。《元和姓纂》记载,挥是黄帝的孙子,他发明了世上第一副弓箭。

 他的灵感,来自于夜观天象时看到的弧矢星。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方向,形状如一副射向天狼星的弓箭。为纪念这一发明,如今,濮阳县挥公陵园大殿的天花板上,还画着一幅弧矢星图。

 颛顼封挥为“弓正”,也称作“弓长”。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史书的说法,因为这个缘故,挥的子孙,就世世代代以“张”为姓。

 张姓家族中,也有支脉是来源于赐姓或改姓。如《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解张,骁勇善战,在晋齐战争中,被箭射中,血染战车,仍坚持在前线指挥,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被晋国君主封为张侯,他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张为姓。


濮阳与张姓的缘分


6.jpg


 如今,在濮阳县东南,坐落着一座占地千亩的挥公陵园,陵园内松柏苍翠、石碑林立。 

 陵园正中是挥公大殿。大殿造型独特,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从空中看,都是弓形。2005年,世界张氏第二届恳亲大会就在这大殿前举办,总人数160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寻根之情,纵使远隔千里,也无分别。

 主殿内,立着挥公塑像,以及一众张姓名人塑像。偏殿中,有一弓箭馆,馆内珍藏着数十副弓箭,年代从古至今,俨然一部弓箭发展史。

 “搜集这些弓箭,花了我们足足两年时间。”世界张氏总会副会长张宏江把每张弓都当成宝贝,“这是我祖先留下的东西。”挥公留给后世的,当然不只有弓箭。

 走出挥公陵园,就是繁华又现代的濮阳县城。张宏江说,挥公陵园周围方圆10公里内,就有5万张姓人;整个濮阳市范围内,张姓人超过30万。几千年来,万千“张家人”上山下海、开疆拓土,足迹遍布全球,名人能士辈出——也许,这才是挥公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挥公、濮阳城与澶渊之盟


7.jpg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澶渊之盟,和张姓始祖、濮阳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挥公发明弓箭后,经过历代战争的锤炼,人们逐渐在弓箭的基础上发明出了毒箭、鸣镝等威力更大的武器

 宋代《武经总要》中记载,当时出现了一种“三弓床弩”,即把3张大弓合并起来一起发射,射程远而威力大。这样的兵器,在宋代无异于大炮了。

 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当时,辽宋大军在澶州附近交战,宋兵正是用这三弓床弩,射死了辽国大将萧挞览。辽兵失了主将,方寸大乱,与宋坐下来谈判,之后便有了‘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千年后,挥公大殿的弓箭馆里,张宏江对着仿制的“三弓床弩”感慨,“可以说,这一箭,直接影响了宋辽两国的边境局势”。

 而当年的澶州,正是现今的濮阳。

8.jpg

浩浩张姓。远播四方




浩浩张姓,远播四方

 张姓人的播迁史,几乎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的迁移史。从祖地向四周播散,到向东南西北拓展至全国各地,其中既有民众自发躲避灾祸,又有朝廷强制性移民。从濮阳到三晋、清河,再到整个中国,纵观整个播迁史,次数最多、人口最众、持续时间最长的,还是南迁。

 张姓人的播迁史,几乎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的迁移史。从祖地向四周播散,到向东南西北拓展至全国各地,其中既有民众自发躲避灾祸,又有朝廷强制性移民。从濮阳到三晋、清河,再到整个中国,纵观整个播迁史,次数最多、人口最众、持续时间最长的,还是南迁。

连年水患,避走西迁





 一个家族在一片土地上繁衍几代后,人口的增多,会迫使他们走出故地,去开拓新的家园。 

 据张宏江介绍,张姓氏族最早活动在古清河流域,也就是如今的濮阳一带。他们第一次大搬家,应该是在大禹治水时期。

 大禹的故事,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大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没把水治好,被舜杀于羽山。大禹治水13年,终于平息了水患。

 连年的水灾,迫使尧、舜把都城迁到今山西境内。而张姓始祖挥的后代,应该也随之因避灾而西迁离乡。



族群南迁,开疆拓土


 濮阳张姓研究会、濮阳华夏张姓文化研究会编写的《中华张姓之根》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王朝时,张姓族人纷纷南下,过长江,到达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甚至越南。魏晋,因北方战乱、少数民族迁人中原,张姓继续往西北、南方、东南发展。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楼兰(今新疆罗布泊)的张氏,大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迁过去的。 

 随着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人口南迁,张姓族人同其他姓氏居民一道,背井离乡,躲避战火。



出海谋生,远征南洋


 明清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率人开发台湾……这一切,让包括张姓人在内的很多中国人,看到了南渡的生机。他们冒险出海,历经坎坷,终于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站稳了脚跟。 

 远迁“南洋”的张姓人,并没有忘记最初的祖源地。

 如今,大批张姓港澳台同胞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华侨,都常常回到祖地濮阳寻根问祖。


玉皇大帝系出张氏?

 古代有纵横家张仪、外交家张骞、大将张飞、名臣张居正,近代有名人张之洞、张学良…… 纵使时代更迭,他们的故事也很难被时间淹没。同时,张氏家族中还有一些人,知名度也许不算太高,但他们对张氏家族的贡献却不容小视。

9.webp.jpg


百忍治家——张公艺


10.jpg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这首《百忍歌》,常见题于扇面、扉页之上,教人忍让和气。它出自张氏家族一位前辈。

 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河南台前县)张家庄村,有个人名叫张公艺。他家九代同居,子孙繁众,人财两旺。按理说人多是非多,但张公艺家却和和睦睦,相安无事。

 这事儿把皇帝都惊动了。唐高宗慕名过访,问张家为何能九代同居,张公艺请人拿来纸笔,写下一百个“忍”给高宗。高宗非常感动,赐他缣帛以示表彰。

 后来,“百忍堂”成为张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堂号,分支众多。百忍堂遗址在台前县桥北张村,后人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等地。


一代清官——张伯行


11.jpg

 说到清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包青天”包拯。其实,张家电有个大清官,还被皇帝肯定了

 他叫张伯行,《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考中进士,先后当过内阁中书舍人、山东济宁道、按察使、巡抚、礼部尚书等。他担任的官职,个个都是“肥差”,用现在的话说,少不了“灰色收入”

 然而,张伯行为官十分廉洁自律。康熙四十五年(1706),张伯行当上江苏按察使,属于巡抚的属下。作为一个“没眼色”的官场新人,张伯行显然没讨到领导欢心。康熙帝南巡到江苏,让总督和巡抚推荐贤能官员,张伯行没被推荐。

 好在康熙为张伯行“打抱不平”,当场破格升他为福建巡抚。

 张伯行一生为人耿直,却从没失去康熙帝的信任,反而多次受表彰,后来雍正帝赐予他“礼乐名臣”匾额。


老天爷和阎王爷都是张家人?


 有种说法称,张姓人没当上皇帝,但老天爷和阎王爷都姓张,上天入地的事儿都归他们管。

 关于老天爷和阎王爷的说法自然无从考究,不过,张家到底有没有人称王称帝呢?

 张姓人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朝代,但如果我们仔细”打捞”历史,还是能看到不少“称王称帝”的张姓人。比如,曾建立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一代的高昌国,就有一任君主是张姓人。

 高昌是西城的佛教国家,是古时西域的交通枢纽,也是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在《新唐书》《周书》中对它都有所记载。历史上分别出现过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其中张氏高昌的君主叫张孟明。

 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这个美丽而神秘的西域古国,在历史上留下惊鸿一瞥,又匆匆消失于时间的长河,只留下断壁残垣,让人们凭吊与追忆。


姓弓的人也是挥公后代


 弓玉虎,是弓氏联谊会的会长。“当年,挥公的后代有的以‘弓长’为姓,就是张姓;有的就以‘弓’为姓。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了。”

 郑州有个弓寨村,位于惠济区。“我们弓寨村有6000多人。5000多郁是弓姓。”弓玉虎说,他们家族的族谱,在明代初期的战乱中遗失,又在康熙年间重新开始编纂,“算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15代了。我算是辈分大的,我们村还有第26代的呢。”

而这个弓寨村,也很有“来头”。弓玉虎说,村子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村中还保留有明朝时期建的“客屋”。“每年农历三月三,我们就在老‘客屋’里举办祭祖仪式,为后代祈福祈愿。”而族中活动不止这一项,“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每到正月初七,还要搭台唱戏,祭拜火神爷。老人们说,过去我们村子的规模,比康百万庄园大得多。”

 弓家定居郑州,也有个故事。弓玉虎说,他们有位祖先曾在元朝为官,生有三个J儿子,因受奸人所害,老大改姓为龚,老二改姓为宫,老三逃到山西临汾,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仍旧保留弓姓。明朝时,老三的子嗣随着人口迁移的大潮,就来到了如今的弓寨村。“现在全国弓姓人口有20来万,别看人少,但分布很广,黑龙江、辽宁、河北……连台湾都有弓姓人。”

 千百年来,弓家也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明代郑州十六进士里,就有弓家人。他名叫弓省矩,字从心,号梅峰,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初授内阁中书舍人,曾出使高丽(朝鲜),不辱使命,后任吏部职选员外郎。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