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始祖文化

始祖文化

改了姓的张氏宗亲去了哪家?
发布时间:2017-1-12 10:02:15    作者:    点击:20226次    [关闭本页]



11.webp.jpg

还有哪些人原来也姓张,张氏家人你造吗?

在张氏大家族中,先后有一些人离开长弓徽记的军武之列,而改归到吐罗氏、宇文氏、完颜氏、东方氏及李,奚,汪等姓的旗下,也有人两情难忘,扯起了新的旗号。

张姓改李姓。第一个改姓李的是农民起义军首领张昌。张昌(?— 304)出身于西晋义阳(今河南省新野)蛮人张氏家庭。起义前在平氏县(河南桐柏县)当杂役小吏,被人卑称为“小臣”。他从小立有大志,好论兵法攻战,武力过人,不甘卑贱。永康元年(300),李特在四川领导流民起义,他即暗中联络数千人,准备起义,但以条件未成熟而暂时没有起事。太安二年(303)西荆州太守强行征兵人川打仗,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此时以张昌为首的数千流民就到获得丰收的江夏(湖北安陆)一带“就食”,了解到民心厌晋的情况后,即于五月在安陆县石岩山宣布起义。他改名李辰,以与四川的李特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占领江夏后,他拥立山都旧吏丘沉为天子,改名刘尼,以恢复汉室号召天下。李辰自任相国,下辖百官,以掌军政大权。江钙(今武汉)之间“一时焱起,坚牙旗,鸣鼓角”,都响应起义。很快义军壮大到13万人,占领荆、豫、江、徐、扬五州,所谓“跨带五州,树立牧守”,建立了稳固的统治,随后又南下长沙、湘东、零陵。为镇压起义,西晋政府派司马陶侃率五路军队围攻。在强敌进攻下,起义军虽英勇“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李辰逃到下隽山(湖北通城县境),准备待机再起。次年秋天,不幸被官兵发现被俘,遂恢复姓名,以“张昌”之名而英勇就义。姓氏的变易,在张昌这里是一种斗争的策略,它伴着血与火,带着悲怆,更表现出“长弓”徽号子民所特有的武猛和威风。

以上张昌为响应李特起义,出于策略而改姓李的,历史上还有一些张姓人随养父而改姓李的,唐代末年的张存信、张嗣本就是这样。张存信(862—902),本名张污落,回鹘人。因投于大将沙陀族人李克用门下,收为义子,改姓名为李存信。克用义子还有李存进、李存贤、李存牢、李嗣本、李嗣恩、李嗣凉等人,他们原来的姓氏分别是孙、王、符、张、骆、邈传烈氏,和李存信一样,他们在镇压黄巢起义中为李克用立有战功。后来李克用的亲生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这些人又为后唐开国元勋。同光四年(926)存勖被部将所杀,沙陀族的邈佶烈氏李嗣源被推为皇帝。嗣源怕当年同为克用义子的各位义兄义弟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就下诏要他们复原姓而不复本名。但历史文献中,张污落多记作李存信,也有记为张存信的。张嗣本则不知原名叫什么。这里的姓氏的变化,则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权势与利益。另外还有被李姓王朝赐姓为李的。除前述张忠志赐姓名为李宝臣之外,尚有郓州人张从楚,以战功被后唐庄宗李存勖赐姓名为李绍昭,官至武信军节度使。

 张姓改姓东方氏。东方朔(前154一前93)是汉武帝时代的名宦,文学家,常以正道讽谏武帝,得不到重用,故其名气大而官位不高,历官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长于诗赋,代表作为散文《答客难》。东方氏的始祖,却是张氏后裔。据文献记载,其父张夷,字少平,世居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父病家贫,母亲田氏怀他其间,父亲不幸逝世。失亲之痛,又使贫困中的田氏病倒了,生下孩子仅三天,她也就无奈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失去父亲的可怜的婴儿,在黑夜中无力地大哭,被邻居家发现而收养,这时东方刚刚发出光亮,因此就姓东方氏。关于东方朔的得姓,还有好些说法,有一说认为这个张家的孩子出生时,天刚亮,故改张氏为东方氏。也有的书如《洞冥记》说,张夷死后,田氏梦见太白星而怀孕。守寡怀孕,田氏感到羞愧,怕人家因此而不和她来往,就跑到代郡的东方里,到五月朔日(初一)天亮时生下孩子,因而改姓东方,取名朔。

张氏改姓灌。秦汉之际,有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张孟,尝充任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受到赏识推荐,官至二千石。为报其恩,故改姓灌。灌孟在平定吴王刘濞等发动的七国叛乱时,战死军中,其子灌夫为报杀父之仇,奋猛作战,拜为中将郎。历任代王丞相、淮阳郡太守、太仆、燕王丞相等。性格豪爽刚直,不阿权贵,礼敬贫贱。得罪丞相田蚧,被其诬陷杀害。其子恬嗣,元朔中因罪贬为平民,由张氏改姓而来的这一支灌氏得以传世繁衍。

张氏改姓叱罗氏。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张羡因功受赐改姓叱罗氏,历北周,至其子(日巨火)复姓张。张氏改姓宇文氏。南北朝时期,北魏临邑(今属山东)人张崇,官高平县令。其子张轨,年幼好学,“志识开朗”,尝游学洛阳,与孙树仁为莫逆之交。永安中(528—529)人关投贺拔岳,任记室参军。岳死,宇文泰被推为主帅,又受到宇文氏信任,历官郎中、中书舍人,封寿张子爵,出任河北郡守,有“循吏之美”。魏帝元年(555)拜车骑大将军,次年赐姓宇文氏,以表彰其功。恭帝二年(555),卒于陇右长史任上,时年55岁。有儿子名肃,后复姓张氏。

张氏改姓完颜氏。完颜氏是金朝国姓,按照金代制度,凡赐国姓者有三等;一等是率兵一千而败敌三千者,主将“缌麻”(高、曾、祖、父四代)以上都可追赐。二等则是领一千兵败敌二千者,主将“大功”(叔伯、堂兄弟等二代)以上都可追赐。三等则是一千败一千者,则只赐主将本人。因此,在金代凡赐姓完颜氏者,即是一种荣耀。元光元年(1222),金朝屡受元兵侵扰,中都东路经略使高阳公张甫,率兵抗元,力保雄州、霸州及高阳、信安、文安、大成、保定、静海、宝坻、武清、安次等县,赐姓完颜氏,进宫金紫光禄大夫。 同时赐国姓的还有元帅左监军张进。

在此之前,张开也曾被赐姓完颜氏。张开(?—1232),景州人。至宁末,拥兵自守,屡立战功祐贞 四年(1216)率所部收复河间府及沧献二州十二县,诏赐姓完颜氏,官观州刺史,率兵保卫南京。兴定元年(1217),官同知彰德府,三年(1219)任潞州招抚使,孟州、太原防御使。四年封上党公。正公年间潞州失守,部众溃散。天兴元年想收拾溃兵再起,被人杀死。张姓改姓女奚烈氏。金咸平府人张资禄,随金兵攻南宋泰和县有功,始任易县尉,迁潞县主簿,贞祐间,历任德州同知,泰州同知、通远军节度使,兴定元年(1217)改任西宁州刺史,因功赐姓女奚烈氏。后来被元兵俘虏,守节不降而死。

张氏改姓朱。这主要是明代皇帝因功赐国姓。正德十二年 (1517)前军右都督张洪与其他都督江彬、许泰等被赐予国姓,称朱洪。

张廖氏:表现人间真情的符号。在历史上,还有张姓之后加另一个姓氏,形成一个新的复姓的,张廖氏就是这样的。元末,有一个穷秀才叫张教书,入赘到福建诏安县富陂乡(今官陂乡后塘村)廖姓人家做女婿。张先生孝顺生父,也敬重岳父,因此既不能随俗让自己的子孙不姓张而伤生父之心,也不能姓张而伤了岳丈之情,两情难却之时,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立下遗训,令子孙改姓张廖氏。传至11世,始有一支随郑成功迁到台湾,再传至17世,今天海峡两岸已有二千余人。内有张廖氏十七世孙张廖富源,带着《张廖民族谱》东渡扶桑,到日本发展。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