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宗谱简史

宗谱简史

濮阳及周边张氏家谱摘要之范县《张桥张氏族谱》摘要
发布时间:2025-8-6 17:00:15    作者:张春喜    点击:92次    [关闭本页]


濮阳市范县《张桥张氏族谱》摘要


编号:A110

       此为该谱之复印件,原谱藏张桥村,分首卷、卷一上、卷一下和卷二,共四卷。

       该谱始创于清道光末年(1850),因河伯肆虐,族众离散,草稿粗就而未刻刊。辗转于光绪七年(1882)水患渐去,族众复归,遂撰序言而谱告竣,拟字辈曰:家敦孝友,国作瑞光,兴顺来世,恩泽自昌,熙圣仁和,理政清方,英俊豪杰,延述续常。

       历经光绪丙午(1945),一九七三年、一九九六年等多次重修续修。

       谱载,该族肇基祖讳曰端。据《宣统元年州乘懿行传》记载:端祖,元时人。明洪武初自旧城西廓迁居贺郭村,后改张端堤口,又改张家桥,即今张桥。忆昔拓荒田百余千顷,生子有八,可谓家裕人足矣。永乐岁河水汜濮,灾及澶渊至竹口一带,金堤残破不禁,欲重修金堤力捐资财,又值连年灾荒,出粟数千石施济四方,众受其惠,共颂为“万粮张氏”。观村前先茔碑与永济桥左残碑,茔前八塚相连,可证相传老八门。

       张桥张氏,是历史上濮州一带,当今在范县及其周边观城、朝城、旧城极具影响的张氏群体,仅张桥周边已延传至七、八村庄。止目前,在河南濮阳、开封、洛阳,山东济南、观城、朝城、单县、郓城、荷泽,以及北京市、河北宣化、湖北武昌均有其族后裔迁居。

       该族历史可上溯至上古时期,且记载详实。明嘉靖庚戌岁(1550年),其族捐资修复家庙,与玄帝圣祠、三官圣祠、关圣王祠、五龙王祠并称“七圣庙”。七圣庙碑文载:“濮州之东八里,曰张端堤口,即古贺村。此地居民稠密,五六村相连,俱端祖之后。端祖以上曰成、曰文智,悉为大元处士。世居古颛之西廓葛真之阳,先琢誌焉……。”

       光绪七年三月《谱序》载:“我张氏为轩辕之裔,姓继青阳,与汉之良祖至宋之詠祖,其间辈次相失者不可胜考……。”

       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先祖先茔碑记》文:“溯我张氏系出黄帝之子,之后沿传于先世居于韩,后世居濮阳鄄城……。"

       一九九六年《家谱文序》载:“吾张氏自秦汉以上世居韩国,至唐末景福光华年间立祖,自洛阳迁东郡古鄄新城北三里一带,有詠祖宅舍故居,州志在焉……。”

       根据以上记载,笔者认为濮阳市范县《张桥张氏族谱》,是“中华张姓根在濮阳”的又一族谱佐证。其依据有三:

       (一)谱载其族“世居古颛之西廓葛真之阳”。止目前对“葛真之阳”尚未考证其具体方位,但对“古颛之西廓”,《濮阳县旧志集成》却有明确记载。《嘉靖开州志》:“稽古颛顼是日高阳氏之都,是为帝丘,一日商丘,夏后氏冀兖豫之域”。光绪开州新编辑乡土志》:“金皇统四年始改澶日开州。初则颛顼之墟也,唐虞夏殷属兖州,周封康叔于卫,故春秋曰帝丘为卫都,战国时濮阳为卫都。秦置濮阳县为东郡治。汉因之,新莽改曰治亭,后汉仍曰濮阳,魏因之。晋政置濮阳国,寻为濮阳郡。东晋后濮阳郡移置鄄城,以濮阳为属县。”综上所述,因朝代更迭,濮阳建置或属兖州,或曰帝丘、卫都,或曰东郡、治亭、濮阳国,以及郡治移置鄄城,这些均是不同历史时期濮阳历史沿革的不同称谓,溯其根源均为“古颛顼之墟”。因此,濮阳市范县张桥张氏根在濮阳毋庸置疑。

       (二)谱载其族“为轩辕之裔,姓继青阳”意思是张桥张氏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这里虽未记载张姓始祖挥公,但明确告诉我们“姓继青阳"。青阳,即黄帝之子,挥公之父青阳玄嚣。

       范县张桥张氏是山阴白鱼潭张氏原籍鄄城张氏的支脉,两者同为鄄城詠祖之后裔,两谱的记载都追溯至上古颛顼时代。因此,濮阳市《范县张桥张氏族谱》,是继《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之后,又一“张姓祖根在濮阳”的族谱佐证。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