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从小就听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今天咱要聊的这地儿,只挖了 1%,就把咱中国文明的根儿往前拽了 8000 年!
这地儿叫贾湖遗址,就在河南舞阳,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藏的宝贝,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 “中国最早” 的头衔,足足八个!
咱先掰扯掰扯这贾湖遗址到底是个啥来头。
这事儿得从 1961 年说起,当时有个叫朱帜的考古队员,在舞阳下乡,走着走着脚底下踢到个硬东西,弯腰一捡,是块碎陶片。
那时候大家对这玩意儿没太当回事,就随手记了一笔。
直到 1983 年,真正的 “重头戏” 才来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去贾湖,带队的是张居中先生,这位老爷子一辈子跟考古打交道,眼睛毒得很,一到贾湖就觉得这地儿不一般:土里头随便扒拉两下,就能见着点碎陶片、骨头渣,那陶片的纹路,看着就不是近几千年的东西。
后来一测年代,所有人都懵了 —— 距今 9000 到 7500 年 !
这啥概念?咱以前说 “五千年文明”,算到黄帝那会儿也就四千多年,贾湖直接把时间线拉到了九千年前!
更绝的是,到现在为止,考古队也就挖了遗址总面积的 1%,就挖出了一堆 “中国最早”,你说这剩下的 99% 要是挖开,不得把历史书都改写了?
咱先从第一个 “最早” 唠起,就是咱古人吃饭的家伙 ——中国最早的成型陶器。
你可别觉得陶器没啥稀罕的,现在谁家碗柜里没俩陶瓷碗?但贾湖出土的这陶,那可是九千年前的 “老古董”!
它长啥样?不是现在咱见的圆滚滚的白瓷碗,是有点像小盆儿,口儿敞着,底下还带着点小圈足,摸上去糙得很,跟砂纸似的,上面还有点歪歪扭扭的刻痕,估计是当时工匠随手划的 “签名”,毕竟那会儿没商标,划两笔证明是自己做的。
考古队挖出来的完整陶器不多,大多是碎片,但拼一拼能看出不少花样:有装粮食的陶罐,有煮东西的陶釜,还有专门盛水的陶壶。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陶器的火候还不一样,有的烧得透,有的还带着点红芯,说明古人已经摸索出 “控火” 的门道了 —— 知道烧到啥温度,泥巴能变硬不裂。
你想想,九千年前没有煤气灶、没有窑炉,古人就靠堆柴火,把泥巴捏的玩意儿烧成能装饭装水的家伙,这脑子不比咱差啊!
现在有些人外卖点多了,天天用一次性餐盒,跟贾湖古人比,是不是少了点 “生活仪式感”?
有了装饭的家伙,古人自然就琢磨着整点好喝的 —— 毕竟日子好了,就得有调剂不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酒。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考古队在贾湖挖出来几个陶罐,里头还留着点褐色的黏糊糊的东西,一开始以为是啥脏东西,想着 “都几千年了,早该烂没了”,结果送到实验室一测,直接炸了!
实验室里的专家用质谱仪一分析,发现这里头有酒的成分!而且不是简单的果酒,是用大米、山楂、蜂蜜混在一起酿的!
你敢信?九千年前的古人,已经会调 “鸡尾酒” 了?后来张居中先生他们专门写了论文,说这贾湖酒的酒精度可能不高,也就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但胜在纯天然,没有添加剂。
你说这古人喝这酒干啥 ?
大概率是祭祀的时候用,毕竟那会儿人对自然挺敬畏,逢年过节得跟 “老天爷” 拜拜;
也可能是平时大伙聚会喝,比如收完庄稼了,全村人围一圈,倒点果酒,聊聊今年的收成,跟咱现在过年喝团圆酒似的。
咱现在喝个果酒觉得挺洋气,殊不知咱老祖宗九千年前就玩过了,这才是真正的 “老祖宗的味道”!
有了吃的喝的,就得考虑 “吃饱” 之后的事儿了
怎么稳定地搞到粮食?这就有了第三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存。
以前咱总说,水稻是从长江流域传过来的,但贾湖遗址一挖,直接推翻了这说法!
考古队在遗址里挖出来不少炭化的大米,还有古人种水稻用的工具 —— 比如石铲、石镰,甚至还有储存大米的窖穴。
这些大米不是野生的,是人工培育的!你看那米粒的形状,比野生稻饱满,颗粒也更均匀,说明古人已经会选种、耕种了。
而且遗址里还发现了水田的痕迹,有排水沟、有灌溉的小渠道,这可不是随便种的,是有规划的 “农业生产”!
九千年前的河南,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适合种水稻 。
古人就靠着这些水田,一年年收大米,不用再天天出去打猎、采野果,慢慢就定居下来了。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最早的稻作,咱可能还过着 “居无定所” 的日子,哪来后来的村落、城市?
现在咱吃米饭觉得理所当然,可别忘了,是贾湖的古人,最早给咱打下了 “吃米自由” 的基础。
吃饱喝足,定居下来,古人就开始琢磨 “精神生活” 了
总不能天天就想着吃饭吧?这就有了第四个 “最早”,也是我觉得最牛的一个:中国最早的骨笛。这玩意儿一出土,连音乐家都惊了!
骨笛是用丹顶鹤的腿骨做的,长约 20 厘米,上面钻了七个孔,孔的大小均匀,间距也差不多。
一开始考古队以为是个装饰品,结果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来试吹,居然能吹出完整的音阶!你敢信?九千年前的笛子,能吹《茉莉花》,还能吹《小星星》!
更绝的是,这些骨笛不是 “一次性产品”,有的上面还有修补的痕迹 —— 比如某个孔裂了,古人就用细骨条粘上去补好,接着用。
这说明啥?说明这骨笛在当时是 “宝贝疙瘩”,不是随便做一个扔一个的。而且不同的骨笛,音高还不一样,能凑成 “乐队”,一起演奏。
你想想,九千年前的贾湖村落里,晚上篝火升起,有人吹着骨笛,其他人跟着节奏唱歌、跳舞,那场景,不比现在的演唱会差?
现在咱听音乐会觉得高雅,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已经享受 “高雅艺术” 了,这音乐细胞,是刻在咱骨子里的!
有了音乐,古人还想 “记录点啥”
比如今天打了多少猎物,明天要祭祀,总不能全靠脑子记吧?这就有了第五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在贾湖的陶片、龟甲上,考古队发现了一些刻痕,不是随便划的,是有规律的。
比如有的像 “日” 字,有的像 “月” 字,还有的像 “雨” 字。这些刻痕跟后来的甲骨文很像,但比甲骨文早了五千多年!
一开始有人说这是 “符号”,不是文字,但张居中先生他们研究了好几年,发现这些刻痕能对应上当时的生活场景 。
比如刻 “雨” 的陶片,可能是记录当天下雨了;刻 “鹿” 的龟甲,可能是记录当天打了鹿。
而且不同的刻痕组合在一起,还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这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基本功能。
你可别小看这些 “雏形文字”,要是没有它们,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可能不会出现。
现在咱读书、写字觉得理所当然,可别忘了,是贾湖的古人,最早给咱种下了 “文字” 的种子,让咱的文明能一代代传下来。
除了这些,古人还开始琢磨 “美” 了
总不能穿得破破烂烂,戴点啥装饰吧?这就有了第六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绿松石饰品。
绿松石这东西,现在也是名贵宝石,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开始用它做首饰了。
考古队在墓葬里挖出来不少绿松石珠子、耳环,还有镶嵌在骨器上的绿松石片。
这些绿松石不是本地的,是从几百公里外的湖北、陕西运过来的 。
你想想,九千年前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古人靠走路,把绿松石从几百公里外背回来,就为了做个饰品,这对 “美的追求”,比咱现在还执着!
更绝的是,这些绿松石饰品的工艺还很精细 —— 珠子磨得圆滚滚的,耳环的形状也很对称,有的还在绿松石上刻了花纹。
这说明古人不仅会 “找美”,还会 “创造美”。现在咱戴首饰觉得是 “日常”,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已经走在 “时尚前沿” 了,这审美,一点不输现在!
有了美,古人还想 “预知未来”
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打猎能不能成功,这就有了第七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卜骨。
卜骨是用乌龟壳或者动物的肩胛骨做的,古人会在骨头上钻几个小孔,然后用火烤,骨头受热会裂开,形成 “裂纹”,古人就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 “吉凶”。
在贾湖的墓葬里,考古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卜骨,上面的钻孔、烤痕都很清晰,说明这是当时专门用来占卜的。
你可能觉得 “占卜” 是迷信,但在九千年前,这是古人对 “未知世界” 的探索 —— 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自然规律,应对生活中的风险。
而且这些卜骨大多出现在墓葬里,说明古人还相信 “死后世界”,想用占卜的方式,在另一个世界也能 “顺顺利利”。
这虽然带着点朴素的认知,但也体现了古人对 “生命” 的思考。
最后一个 “最早”,跟 “健康” 有关 ——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遗存 。
考古队在贾湖的陶罐里,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种子和根茎,经过鉴定,是山楂、杏仁、枣核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现在也是药材,山楂能助消化,杏仁能止咳,枣能补血。
而且这些植物遗存不是随便放的,是跟陶器、石器放在一起,说明古人是专门收集这些植物,用来治病的。
九千年前没有医院、没有医生,古人就靠观察自然,知道哪种植物能治哪种病,这是咱 “中医” 的最早雏形啊!
现在咱吃中药觉得是 “传统”,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已经开始 “用草药治病” 了,这 “中医智慧”,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唠了这么多贾湖的八个 “最早”,你可能会问:就挖了 1% 就这么厉害,那剩下的 99% 得藏多少宝贝?
说实话,考古学家也不敢想,因为每挖一点,都在颠覆咱们对古代的认知。
贾湖遗址不是一堆老物件,它是一个 “活的” 村落
有房子、有农田、有墓葬,还有古人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
它告诉咱,咱中国的文明不是从 “五千年” 开始的,而是更早,早到九千年前,咱的老祖宗就已经会做饭、酿酒、种地、吹笛子、写 “字”、做首饰、占卜、治病了。
以前总有人说 “国外的文明多悠久”,比如两河流域、古埃及,可贾湖这 1% 的发现,就足以说明咱的文明一点不比他们晚,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比他们早!咱不用跟人比,就看贾湖的骨笛、陶器、稻作,就知道咱的根有多深、有多扎实。
而且考古这事儿,就跟拆盲盒似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宝贝会带来啥惊喜。
说不定哪天,贾湖剩下的 99% 挖开了,咱还能发现 “中国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到时候咱中国文明的时间线,还能再往前推!
咱作为中国人,得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有多牛 。
这不是吹牛,是有实实在在的文物摆在那儿的 —— 贾湖的骨笛能吹歌,贾湖的陶器能装饭,贾湖的稻子能吃饱,这些都是咱文明的 “底气”。
以后再有人跟你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就可以跟他唠唠贾湖遗址:“不止五千年,咱还有个九千年前的‘老家’,只挖了 1%,就藏了八个‘中国最早’,比你想的厉害多了!”
咱得感谢张居中先生这样的考古学家,是他们趴在土里,一点点把咱老祖宗的故事挖出来,让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知道咱的文明有多了不起。
也得感谢贾湖遗址,它像一个 “时光胶囊”,把九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咱面前。
最后咱再说一句:中国的历史,远比咱想象的更悠久、更精彩。而贾湖遗址,只是这精彩历史的 “冰山一角”。
未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咱去发现,咱就慢慢等,慢慢看 —— 咱老祖宗的厉害,还没说完呢!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