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仅发掘 1% 就颠覆认知?中国文明早 8000 年,8 个发现太绝
发布时间:2025-9-12 09:37:29    作者:星与海    点击:15次    [关闭本页]

咱从小就听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今天咱要聊的这地儿,只挖了 1%,就把咱中国文明的根儿往前拽了 8000 年!

这地儿叫贾湖遗址,就在河南舞阳,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藏的宝贝,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 “中国最早” 的头衔,足足八个!

咱先掰扯掰扯这贾湖遗址到底是个啥来头。


这事儿得从 1961 年说起,当时有个叫朱帜的考古队员,在舞阳下乡,走着走着脚底下踢到个硬东西,弯腰一捡,是块碎陶片。

那时候大家对这玩意儿没太当回事,就随手记了一笔。

直到 1983 年,真正的 “重头戏” 才来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去贾湖,带队的是张居中先生,这位老爷子一辈子跟考古打交道,眼睛毒得很,一到贾湖就觉得这地儿不一般:土里头随便扒拉两下,就能见着点碎陶片、骨头渣,那陶片的纹路,看着就不是近几千年的东西。

后来一测年代,所有人都懵了 —— 距今 9000 到 7500 年 

这啥概念?咱以前说 “五千年文明”,算到黄帝那会儿也就四千多年,贾湖直接把时间线拉到了九千年前!

更绝的是,到现在为止,考古队也就挖了遗址总面积的 1%,就挖出了一堆 “中国最早”,你说这剩下的 99% 要是挖开,不得把历史书都改写了?

咱先从第一个 “最早” 唠起,就是咱古人吃饭的家伙 ——中国最早的成型陶器。

你可别觉得陶器没啥稀罕的,现在谁家碗柜里没俩陶瓷碗?但贾湖出土的这陶,那可是九千年前的 “老古董”!

它长啥样?不是现在咱见的圆滚滚的白瓷碗,是有点像小盆儿,口儿敞着,底下还带着点小圈足,摸上去糙得很,跟砂纸似的,上面还有点歪歪扭扭的刻痕,估计是当时工匠随手划的 “签名”,毕竟那会儿没商标,划两笔证明是自己做的。


考古队挖出来的完整陶器不多,大多是碎片,但拼一拼能看出不少花样:有装粮食的陶罐,有煮东西的陶釜,还有专门盛水的陶壶。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陶器的火候还不一样,有的烧得透,有的还带着点红芯,说明古人已经摸索出 “控火” 的门道了 —— 知道烧到啥温度,泥巴能变硬不裂。

你想想,九千年前没有煤气灶、没有窑炉,古人就靠堆柴火,把泥巴捏的玩意儿烧成能装饭装水的家伙,这脑子不比咱差啊!

现在有些人外卖点多了,天天用一次性餐盒,跟贾湖古人比,是不是少了点 “生活仪式感”?

有了装饭的家伙,古人自然就琢磨着整点好喝的 —— 毕竟日子好了,就得有调剂不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酒。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考古队在贾湖挖出来几个陶罐,里头还留着点褐色的黏糊糊的东西,一开始以为是啥脏东西,想着 “都几千年了,早该烂没了”,结果送到实验室一测,直接炸了!

实验室里的专家用质谱仪一分析,发现这里头有酒的成分!而且不是简单的果酒,是用大米、山楂、蜂蜜混在一起酿的!

你敢信?九千年前的古人,已经会调 “鸡尾酒” 了?后来张居中先生他们专门写了论文,说这贾湖酒的酒精度可能不高,也就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但胜在纯天然,没有添加剂。

你说这古人喝这酒干啥 

大概率是祭祀的时候用,毕竟那会儿人对自然挺敬畏,逢年过节得跟 “老天爷” 拜拜;

也可能是平时大伙聚会喝,比如收完庄稼了,全村人围一圈,倒点果酒,聊聊今年的收成,跟咱现在过年喝团圆酒似的。

咱现在喝个果酒觉得挺洋气,殊不知咱老祖宗九千年前就玩过了,这才是真正的 “老祖宗的味道”!

有了吃的喝的,就得考虑 “吃饱” 之后的事儿了

怎么稳定地搞到粮食?这就有了第三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存。

以前咱总说,水稻是从长江流域传过来的,但贾湖遗址一挖,直接推翻了这说法!

考古队在遗址里挖出来不少炭化的大米,还有古人种水稻用的工具 —— 比如石铲、石镰,甚至还有储存大米的窖穴。


这些大米不是野生的,是人工培育的!你看那米粒的形状,比野生稻饱满,颗粒也更均匀,说明古人已经会选种、耕种了。

而且遗址里还发现了水田的痕迹,有排水沟、有灌溉的小渠道,这可不是随便种的,是有规划的 “农业生产”!

九千年前的河南,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适合种水稻 

古人就靠着这些水田,一年年收大米,不用再天天出去打猎、采野果,慢慢就定居下来了。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最早的稻作,咱可能还过着 “居无定所” 的日子,哪来后来的村落、城市?

现在咱吃米饭觉得理所当然,可别忘了,是贾湖的古人,最早给咱打下了 “吃米自由” 的基础。

吃饱喝足,定居下来,古人就开始琢磨 “精神生活” 了

总不能天天就想着吃饭吧?这就有了第四个 “最早”,也是我觉得最牛的一个:中国最早的骨笛。这玩意儿一出土,连音乐家都惊了!

骨笛是用丹顶鹤的腿骨做的,长约 20 厘米,上面钻了七个孔,孔的大小均匀,间距也差不多。

一开始考古队以为是个装饰品,结果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来试吹,居然能吹出完整的音阶!你敢信?九千年前的笛子,能吹《茉莉花》,还能吹《小星星》!

更绝的是,这些骨笛不是 “一次性产品”,有的上面还有修补的痕迹 —— 比如某个孔裂了,古人就用细骨条粘上去补好,接着用。

这说明啥?说明这骨笛在当时是 “宝贝疙瘩”,不是随便做一个扔一个的。而且不同的骨笛,音高还不一样,能凑成 “乐队”,一起演奏。


你想想,九千年前的贾湖村落里,晚上篝火升起,有人吹着骨笛,其他人跟着节奏唱歌、跳舞,那场景,不比现在的演唱会差?

现在咱听音乐会觉得高雅,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已经享受 “高雅艺术” 了,这音乐细胞,是刻在咱骨子里的!

有了音乐,古人还想 “记录点啥”

比如今天打了多少猎物,明天要祭祀,总不能全靠脑子记吧?这就有了第五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在贾湖的陶片、龟甲上,考古队发现了一些刻痕,不是随便划的,是有规律的。

比如有的像 “日” 字,有的像 “月” 字,还有的像 “雨” 字。这些刻痕跟后来的甲骨文很像,但比甲骨文早了五千多年!

一开始有人说这是 “符号”,不是文字,但张居中先生他们研究了好几年,发现这些刻痕能对应上当时的生活场景 。

比如刻 “雨” 的陶片,可能是记录当天下雨了;刻 “鹿” 的龟甲,可能是记录当天打了鹿。

而且不同的刻痕组合在一起,还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这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基本功能。

你可别小看这些 “雏形文字”,要是没有它们,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可能不会出现。

现在咱读书、写字觉得理所当然,可别忘了,是贾湖的古人,最早给咱种下了 “文字” 的种子,让咱的文明能一代代传下来。


除了这些,古人还开始琢磨 “美” 了

总不能穿得破破烂烂,戴点啥装饰吧?这就有了第六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绿松石饰品。

绿松石这东西,现在也是名贵宝石,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开始用它做首饰了。

考古队在墓葬里挖出来不少绿松石珠子、耳环,还有镶嵌在骨器上的绿松石片。

这些绿松石不是本地的,是从几百公里外的湖北、陕西运过来的 。

你想想,九千年前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古人靠走路,把绿松石从几百公里外背回来,就为了做个饰品,这对 “美的追求”,比咱现在还执着!

更绝的是,这些绿松石饰品的工艺还很精细 —— 珠子磨得圆滚滚的,耳环的形状也很对称,有的还在绿松石上刻了花纹。

这说明古人不仅会 “找美”,还会 “创造美”。现在咱戴首饰觉得是 “日常”,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已经走在 “时尚前沿” 了,这审美,一点不输现在!

有了美,古人还想 “预知未来”

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打猎能不能成功,这就有了第七个 “最早”:中国最早的卜骨。

卜骨是用乌龟壳或者动物的肩胛骨做的,古人会在骨头上钻几个小孔,然后用火烤,骨头受热会裂开,形成 “裂纹”,古人就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 “吉凶”。

在贾湖的墓葬里,考古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卜骨,上面的钻孔、烤痕都很清晰,说明这是当时专门用来占卜的。

你可能觉得 “占卜” 是迷信,但在九千年前,这是古人对 “未知世界” 的探索 —— 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自然规律,应对生活中的风险。

而且这些卜骨大多出现在墓葬里,说明古人还相信 “死后世界”,想用占卜的方式,在另一个世界也能 “顺顺利利”。

这虽然带着点朴素的认知,但也体现了古人对 “生命” 的思考。


最后一个 “最早”,跟 “健康” 有关 ——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遗存 

考古队在贾湖的陶罐里,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种子和根茎,经过鉴定,是山楂、杏仁、枣核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现在也是药材,山楂能助消化,杏仁能止咳,枣能补血。

而且这些植物遗存不是随便放的,是跟陶器、石器放在一起,说明古人是专门收集这些植物,用来治病的。

九千年前没有医院、没有医生,古人就靠观察自然,知道哪种植物能治哪种病,这是咱 “中医” 的最早雏形啊!

现在咱吃中药觉得是 “传统”,可贾湖的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已经开始 “用草药治病” 了,这 “中医智慧”,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唠了这么多贾湖的八个 “最早”,你可能会问:就挖了 1% 就这么厉害,那剩下的 99% 得藏多少宝贝?

说实话,考古学家也不敢想,因为每挖一点,都在颠覆咱们对古代的认知。

贾湖遗址不是一堆老物件,它是一个 “活的” 村落

有房子、有农田、有墓葬,还有古人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

它告诉咱,咱中国的文明不是从 “五千年” 开始的,而是更早,早到九千年前,咱的老祖宗就已经会做饭、酿酒、种地、吹笛子、写 “字”、做首饰、占卜、治病了。

以前总有人说 “国外的文明多悠久”,比如两河流域、古埃及,可贾湖这 1% 的发现,就足以说明咱的文明一点不比他们晚,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比他们早!咱不用跟人比,就看贾湖的骨笛、陶器、稻作,就知道咱的根有多深、有多扎实。


而且考古这事儿,就跟拆盲盒似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宝贝会带来啥惊喜。

说不定哪天,贾湖剩下的 99% 挖开了,咱还能发现 “中国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到时候咱中国文明的时间线,还能再往前推!

咱作为中国人,得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有多牛 

这不是吹牛,是有实实在在的文物摆在那儿的 —— 贾湖的骨笛能吹歌,贾湖的陶器能装饭,贾湖的稻子能吃饱,这些都是咱文明的 “底气”。

以后再有人跟你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就可以跟他唠唠贾湖遗址:“不止五千年,咱还有个九千年前的‘老家’,只挖了 1%,就藏了八个‘中国最早’,比你想的厉害多了!”

咱得感谢张居中先生这样的考古学家,是他们趴在土里,一点点把咱老祖宗的故事挖出来,让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知道咱的文明有多了不起。

也得感谢贾湖遗址,它像一个 “时光胶囊”,把九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咱面前。

最后咱再说一句:中国的历史,远比咱想象的更悠久、更精彩。而贾湖遗址,只是这精彩历史的 “冰山一角”。

未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咱去发现,咱就慢慢等,慢慢看 —— 咱老祖宗的厉害,还没说完呢!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