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根从帝丘播四海 枝向五湖耀寰球---张姓先民自祖根地濮阳播迁世界各地的历史脉络
发布时间:2025-9-16 16:38:43    作者:张兆战    点击:9次    [关闭本页]
        濮阳,作为中华张姓的得姓之地(始祖挥公辅佐帝颛顼于帝丘,因发明弓矢之功被赐姓张),是张姓文化的“根”之所在。张姓从最初的华夏部族姓氏,逐步发展为如今中国人口前三、全球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其播迁历程并非偶然,而是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动荡深度交织的漫长过程。其中,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水患)是早期播迁的核心驱动力,后续的政治迁徙、战乱移民、主动开拓则进一步推动张姓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梳理这一历程,不仅能明晰张姓的发展轨迹,更能窥见中华姓氏文化与民族迁徙史的深刻关联。 

       一、先秦溯源:大禹治水时期的第一次大播迁——从濮阳到晋陕,奠定张姓早期分布格局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规模播迁,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禹时代,核心诱因是席卷中原的“上古大洪水”。那时,濮阳(古称“帝丘”)作为上古都城,虽为文明核心区,却因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成为洪水肆虐的重灾区。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水患,不仅改变了上古部落联盟的政治格局,更迫使张姓先民迈出了离开祖根地濮阳的第一步。 

       (一)洪水背景:濮阳的“水乡泽国”与鲧、禹治水的历史印记

       据《尚书·尧典》《史记·夏本纪》记载,尧、舜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中原大地一片汪洋。濮阳地处黄河“几”字形河道的东折处,既是黄河冲积扇的核心区域,也是洪水极易泛滥的“软肋”——考古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高城遗址等上古文化遗存中,均有明显的洪水淤积层,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水患场景。

       为治理洪水,尧先命颛顼之子鲧(与挥公同属黄帝部族后裔)主持治水,鲧曾长期在濮阳一带活动,并筑堤挡水,留下了著名的“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收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鲧堤》诗,诗曰:“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堤坏群鱼出,天寒野雁呼。耕桑今寂寞,空对路人语。”诗句不仅描绘了鲧堤的规模(“百里远”),更暗示其曾是保护民众的重要屏障,只是后来堤坏水泛,才导致“耕桑寂寞”。可惜鲧采用“堵截”之法,九年治水无果,被舜诛杀于羽山。 

       舜随后任命鲧之子大禹治水,大禹改“堵”为“疏”,“凿龙门、通伊洛、决河浚川”,历经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水患。这场治水前后持续二十二年,期间洪水反复泛滥,濮阳及周边“城郭坏、田亩没、民无居处”,迫使包括张姓先民在内的大量部族民众离乡背井,开启了第一次大规模播迁。

       (二)迁徙方向:从濮阳向西,追随部落联盟的“迁都轨迹”

       上古时期的民众迁徙,往往以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为导向——首领与都城迁往何处,民众便随之迁徙。而尧、舜、禹的都城迁徙,恰好与洪水灾害高度重合,为张姓先民的播迁指明了方向。

       1、帝尧之前,颛顼、帝喾均以帝丘(濮阳)为都城;但到尧时,都城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2、舜继位后,又将都城迁至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

       3、大禹治水成功后,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为何三代首领均将都城迁往山西?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征——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麓,平均海拔800-1500米,远高于濮阳(海拔40-60米),是洪水时期的“安全高地”。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山西的地理优势不言而喻。

       部落联盟的都城西迁,必然带动依附于联盟的民众随之迁徙。对于张姓先民而言,他们作为挥公后裔,长期生活在帝丘周边,与颛顼、帝喾部族联系紧密,不可能脱离联盟独自留存。因此,他们大概率追随尧、舜、禹的脚步,从濮阳出发,沿淇水、黄河西岸向北,经内黄、清丰(今濮阳下辖县)进入山西境内,最终在平阳、蒲坂、安邑周边定居。

       虽然目前尚无直接文献记载张姓先民具体迁往山西的哪一县哪一乡,但从后世张姓分布来看,山西成为早期张姓的重要聚居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张姓宰相中,有11人出自山西(如张文瓘、张嘉贞),其先祖多追溯至“河东张氏”(河东即山西南部),这与此次西迁的历史背景高度契合。此外,部分张姓先民可能在洪水平息后返回濮阳,但山西已成为张姓的“第二故乡”,为后续的再次播迁埋下伏笔。

       二、汉唐至宋:黄河水患驱动的多次播迁——从濮阳辐射华北,再向南北扩散

       大禹治水后,濮阳经历了夏、商、周、秦的漫长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卫国都城(卫嗣君五年迁都帝丘),濮阳成为“富冠海内”的名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张姓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濮阳张氏”的核心支系。然而,自汉代起,黄河在濮阳境内的频繁决口,再次打破了张姓先民的安定生活,引发了多次大规模播迁,其中以汉武帝时期的瓠子堤决口最为关键,此后新莽、北宋的黄河改道更是将播迁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瓠子堤决口,张姓先民再逃“泽国”

       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元光三年春,黄河在濮阳瓠子堤(今濮阳西南约20公里,现存瓠子堤遗址)决口,“河水南泛于巨野,通于淮、泗”,淹没了十六郡(包括今河南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濮阳以东“尽成泽国”,这场水灾持续了二十二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指挥治水,才最终堵住决口。

       彼时的濮阳,经过春秋战国的积累,已成为中原东部的经济重镇——《战国策·卫策》载濮阳“大人之节,小之狱,无不察也;上之赋,下之求,无不共也”,可见其治理完善、民生富足。但黄河决口后,“田畴尽废、庐舍漂流、民相食”,张姓先民为求生存,不得不再次逃离故土。

       此次迁徙的路线,既有对第一次播迁的“复刻”,也有新的拓展:

       1、西迁晋陕:部分先民延续“走老路”的选择,再次逃往山西南部(如临汾、运城)和陕西东部(如渭南、华阴),与早期迁至此地的张姓支系汇合,进一步壮大了“关中张氏”“河东张氏”的规模;

       2、北迁冀鲁:另一部分先民则向北逃往河北南部(如邯郸、邢台)和山东中部(如泰安、曲阜)的高丘地带——这些地区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袭,且当时属赵国、齐国故地,农业基础较好,成为张姓先民的新聚居区。例如,山东曲阜的“曲阜张氏”,其族谱记载“先祖自濮阳避河患迁鲁,世居曲阜”,正是此次迁徙的佐证。

       (二)新莽至北宋:黄河改道与灾害频发,张姓播迁范围进一步扩大

       瓠子堤决口并非个例,由于濮阳地处黄河“地上河”的关键段落,自汉代至北宋,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多达百余次(据《宋史·河渠志》《河南通志》统计),其中两次大规模改道对张姓播迁影响深远:

       1、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改道

       黄河在濮阳治亭(今濮阳东北)决口,彻底摆脱了原有的河道(从今河北入海),转而向东南流经濮阳、菏泽、徐州,至淮阴注入淮河,形成了历史上的“黄河第二次改道”。这次改道导致濮阳以东、以南的郡县(如濮阳、清丰、南乐、菏泽、徐州)被洪水浸泡达59年,直至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水才稳定河道。此次灾害中,张姓先民的迁徙范围进一步向南拓展:

       (1)部分先民迁往河南南部(如南阳、信阳)和湖北北部(如襄阳、随州),这些地区属汉水流域,远离黄河水患,且当时人口较少,便于开垦;

       (2)另有部分先民随流民迁往安徽北部(如亳州、宿州),形成了“谯郡张氏”(谯郡即亳州),这一支系后来成为魏晋时期张姓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三国时期的张鲁(五斗米道领袖)。

       2、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第三次改道

        黄河在濮阳曹村(今濮阳西北)决口,“泛滥于京东、京西两路”,淹没了四十五个郡县,毁坏民田三十万顷,洪水最终经泗水入淮河,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黄河决口之一,史称“黄河第三次改道”。此时的濮阳属北宋“京畿路”,是政治、经济核心区之一,人口密集。决口后,北宋朝廷虽组织救灾,但“流民不可胜数”,张姓先民的迁徙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1)南迁江南:部分先民随着北宋中期的“流民南迁潮”,迁往江苏南部(如苏州、常州)、浙江北部(如杭州、湖州),甚至福建、广东等地——这些地区在宋代经济发达,且远离黄河灾害,成为张姓“南方支系”的重要源头;

       (2)西迁豫西、陕南:另一部分先民向西迁往河南西部(如洛阳、三门峡)和陕西南部(如汉中、安康),这些地区属秦岭东段,地势较高,且靠近北宋都城开封,便于后续谋生;

       (3)留居与回流:也有部分张姓先民选择在濮阳周边的高阜地带(如濮阳城西的浚县、滑县)临时定居,待洪水退去后返回故土,但历经多次灾害,濮阳的张姓人口已远不如前,更多人选择“彻底迁徙,不再回流”。 

        三、超越灾害:政治、战乱与主动开拓——张姓走向全国的“多元动力”

       除了自然灾害这一核心驱动力,历史上的政治迁徙、战乱动荡、主动开拓,进一步推动张姓从濮阳及早期聚居区扩散至全国,形成“遍地张”的格局。

       (一)政治迁徙:从“随王迁徙”到“官宦任职”

       1、上古至秦汉的“部落/王朝迁徙”:如前文所述,尧、舜、禹迁都带动张姓西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迁徙天下豪强至咸阳,部分濮阳、山西的张姓豪强随之迁往关中,成为“关中张氏”的重要组成;

       2、汉唐的“仕宦迁籍”:汉代以后,张姓人才辈出,大量张姓子弟通过科举、军功进入仕途,因任职而迁往各地。例如,西汉张汤(河东平阳人,属早期西迁张姓支系)任廷尉,其家族迁往长安;唐代张说(洛阳人,祖籍濮阳)任宰相,其后人因任职扩散至河北、四川等地。这种“官宦迁徙”使得张姓逐步渗透到全国各个行政中心。

       (二)战乱驱动:从“永嘉之乱”到“靖康之变”的“衣冠南渡”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乱,引发了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张姓先民随之进一步扩散:

       1、永嘉之乱(西晋末年):匈奴攻陷洛阳,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部分濮阳、山东、河北的张姓士族迁往江苏、浙江、江西,形成了“吴郡张氏”“吴兴张氏”等南方望族;

        2、安史之乱(唐代中期):安禄山叛军攻陷河北、河南,濮阳再次成为战场,张姓先民纷纷向南逃往湖北、湖南、四川,甚至岭南(今广东、广西);

       3、靖康之变(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陷开封,北宋灭亡,大量中原张姓随宋室南渡,迁往浙江、福建、广东,其中部分人甚至迁往海南(如南宋张岳,祖籍濮阳,迁海南文昌,成为“海南张氏”始祖)。

       (三)主动开拓:从“移民实边”到“民间迁徙”

       1、明清的“移民潮”:明初实施“洪洞大槐树移民”,大量山西的张姓(包括早期从濮阳迁至此地的支系)被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仅河南就有数十个张姓村落源自此次移民,族谱均记载“祖籍山西洪洞,先祖自濮阳迁晋,再迁于此”;清代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大量张姓从山东、河北、山西迁往东北、内蒙古、东南亚,进一步扩大了分布范围;

2、民间的“垦荒迁徙”:自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部分张姓先民主动迁往未开发的地区,如四川(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大量张姓从湖北、湖南迁入)、云南(明代“军屯”,张姓军人屯垦云南)、贵州(清代“改土归流”后,张姓移民迁入)等,使得张姓在西南地区也成为大姓。 

       四、走向世界:从“下南洋”到“全球分布”——张姓的“寰宇旅程”

       张姓走向世界,始于明清时期,盛于近代,其动力主要是谋生开拓、战乱避难、海外发展:

       (一)明清至民国:“下南洋”与“海外谋生”

       1、下南洋:明清时期,福建、广东的张姓先民(多为早期从濮阳迁至此地的支系)因生活贫困,纷纷前往东南亚(“南洋”)谋生,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例如,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漳州张姓(祖籍濮阳,经山西、山东迁福建)迁往新加坡,成为当地早期华人领袖;

       2、赴欧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部分张姓先民因躲避战乱(如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或寻求发展,前往美国、英国、法国等地,从事工商业、学术研究等,逐步在欧美站稳脚跟。

       (二)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张姓扩散”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张姓作为中国大姓,其海外分布进一步扩大——据统计,目前全球张姓人口超过1亿,其中海外张姓约2000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约1200万)、欧美(约500万)、澳洲(约200万)及其他地区。这些海外张姓大多能追溯至中国内地的支系,其中不少人通过族谱、宗亲会等渠道,确认自己的“祖根地”为濮阳,每年都有大量海外张姓宗亲回濮阳寻根祭祖。 

       五、从“帝丘之根”到“寰宇之姓”:张姓族人从祖根地濮阳播迁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张姓先民从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程,是一部“以水患为起点,以多元动力为支撑”的迁徙史。从大禹治水时期的第一次西迁,到汉唐至宋的黄河水患播迁,再到政治、战乱、主动开拓驱动的全国扩散,最终迈向全球,每一步都与历史大势紧密相连。

        这场跨越数千年的播迁,不仅让张姓从一个部族姓氏发展为全球大姓,更承载了中华姓氏文化的“根脉意识”——无论张姓先民迁往何处,无论经过多少代,“濮阳祖根地”的记忆始终深植于族谱与宗亲文化中。如今,濮阳作为“中华张姓祖根地”,已成为全球亿万张姓宗亲寻根问祖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而张姓的播迁史,也成为中华民族迁徙与融合史的生动缩影——从“根”的坚守,到“枝”的蔓延,最终形成“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
作者:张兆战(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