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师徒一行,经过两天的奔波,终于踏入了卫国境内。
这日,天气格外晴朗,满天的霞光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早早地从东方蔓延开来,仿佛在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沿着清澈见底的古济水(古清河),那条通往卫都帝丘的大道宽阔平坦,马车行驶得又稳又快,让大家的心情也随之轻快起来。直到此刻,众人方才真切感受到乘坐的这辆马车竟是如此舒适。说起这辆车,就不得不提及南宫叔。孔子在鲁国时,逐渐被边缘化,郁郁不得志,最终主动辞去了大司寇的职务。原本他出行能乘坐官方派车,可辞职后便没了这待遇。好在南宫叔与鲁国国王关系颇为密切,他费尽口舌,死缠硬磨,才为孔子师徒求来了一辆马车,且说好将他们送到卫国后,马车就得立即返回。幸好子路的连襟弥子瑕是卫国大夫,得知此事后,弥子瑕爽快提出可为孔子师徒提供马车。弥子瑕情商极高,能言善辩,还颇具建筑设计的特长,在洛邑周王府都小有名气。他家开着马车铺,提供一辆马车自然不在话下。
赶马车本就是孔子的拿手好戏,今日心情大好,他从鞭手手中接过鞭子,扬鞭策马,马车“得得”地飞速奔跑起来。众人从鲁国来到卫国,仿佛挣脱了束缚,重获自由,眼中所见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聊得十分开心。 走着走着,路上突然出现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她梳着罕见的发髻,气质独特。就在这时,子路的头突然痒了起来,他忍不住向孔子提议:“夫子,能否向那位少妇借把梳子?”孔子思索片刻,点头同意,不过他给大家出了个条件:“借梳子时不能说出‘梳子’两个字。一来考考你们的本事,二来也试探一下这卫国少妇的素养如何。”还没等到子路反应过来,颜回连忙回应道:“可以!”说着便快步下了车。颜回是这个团队里年纪最小的,也是第一次来到卫国。他恭恭敬敬地走到妇人面前,拱手高揖,仪态端庄,随后吟诵了四句诗:“吾有头兮痒难熬,欲借一物解吾焦。齿多好似林间木,打理青丝乐逍遥。” 少妇听完,微微一笑,随手就把梳子递给了颜回。颜回满心疑惑,不禁问道:“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借梳子的?”少妇轻声一笑,缓缓拆解道:“你说头痒,想要借物解痒;又说齿多好似林间木,梳子不正是齿多如木,用来梳理头发的吗?”颜回听后,惊诧不已,心中暗自感叹:“连一位普通少妇都如此聪慧,卫国的文化底蕴果然深厚啊!”他连忙再次拱手高揖,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感谢,然后才退步回到马车旁。 师徒几人依次使用梳子后,颜回又赶忙去将梳子归还给少妇。他再次走到少妇面前,恭恭敬敬地拱手高揖,身子弯成90度,真诚地表达着谢意。少妇微笑着接过梳子,看着颜回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赞许。

回到马车上,众人继续前行,可颜回的思绪却还停留在刚才与少妇的对话中。他忍不住向孔子感叹道:“夫子,这卫国果然不同凡响,连一位普通妇人都能如此敏捷地理解诗意,文化之风实在昌盛。”孔子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是啊,一国之昌盛,往往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我们此番前来,定要好好探寻这卫国的文化精髓,汲取其中的智慧。” 马车在大道上疾驰,扬起一路的尘土。师徒们的谈笑声在风中飘荡,他们对卫国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而这次与少妇的奇妙相遇,也只是他们在卫国经历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却让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好奇。(未完待续)
